厦门水下清淤清渣高效推进,碧波重现生态美
添加时间:2025-07-11 09:31:16
厦门,这座被誉为“海上花园”的滨海都市,以其清澈的海域和优美的海岸线闻名。伴随都市化进程加快和海洋活动增多,海底淤积和废弃物堆积疑问日益凸显。水下清淤清渣作为一项主要的生态工程,不但关乎港口航道的畅通,更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根本举措。
厦门海域地处九龙江入海口,常年受河流泥沙冲刷及潮汐作用,海底淤积现象严重。据厦门海洋与渔业局数据,部分航道年淤积厚度可达0.5-1.2米,直接作用船舶通航安全。海底沉积物中混杂的建筑垃圾、渔业废弃网具等,不但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,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。
以高崎渔港为例,2021年专项调查显示,港池底部沉积物中塑料垃圾占比高达17%,重金属含量超标区域达23处。通过系统性清淤清渣,厦门市在2023年成功将该区域水质从IV类提高至II类标准,印证了工程实施的紧迫性。
厦门采纳“精准测绘+智能配备”的现代化清淤模式。首选通过多波束测深系统和侧扫声呐完成三维建模,定位淤积热点。清淤阶段则运用自主研发的绞吸式挖泥船“厦浚1号”,其配备的智能分选系统可实时识别泥沙与垃圾,作业效率达2000立方米/小时,较传统方式提高40%。
针对敏感生态区域,创新采纳环保型气动泵吸技术,通过控制负压避免扰动水体。2022年筼筜湖治理中,该技术实现淤泥含水率从80%降至65%,后续处置成本降低30%。同步部署的水下机器人(ROV)配备机械臂,可精准抓取沉船残骸等大型障碍物。
传统海洋清淤产生的淤泥多采纳填海或倾倒处置,而厦门建立“分类-处置-再生”的全链条体系:
1. 分级处置系统:通过粒径分析仪和X荧光检测,将淤泥分为工程回填料(粒径>0.075mm)、生态修复基质(含有机质>8%)及危废三类。2023年数据显示,厦门淤泥资源化利用率已达78%。
2. 循环经济实践:五缘湾项目将12万方清洁淤泥用于人工岛建设;海沧港区则通过固化技术,将重金属稳定化后制成路基材料。同步建设的淤泥烧结砖生产线,年消纳量达5万方。
清淤工程与生态修复同步实施,在环东海域投放人工鱼礁8000空方,移植海草床15公顷。监测表明,实施区域底栖生物种类恢复至清淤前的1.8倍。建立“数字孪生海洋”平台,集成水文、地质等12类实时数据,实现淤积预警和智能调度。
厦门还出台《海域清淤治理方法》,明确“谁开发谁维护”原则,要求港口企业按吞吐量缴纳清淤基金。2020-2023年累计征收1.2亿元,保障了工程可持续性。
伴随“海洋强国”战略推进,厦门打算在2025年前建成覆盖500平方公里海域的智能监测网,引入AI算法预测淤积态势。正在测试的“清淤无人船队”通过5G实现协同作业,有望将单平方公里清淤周期从30天缩短至7天。
这座以海为魂的都市,正通过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,书写着人海和谐的新篇章。当清淤船的汽笛声与白海豚的欢鸣交响,厦门向世界证明:经济进步与海洋生态保护,本就可以同频共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