汛期河道清淤保畅通 护堤安澜惠民生
添加时间:2025-07-10 09:32:09
每年汛期,暴雨与洪水成为威胁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。而河道作为水流的自然通道,其畅通程度直接作用泄洪能力与防洪安全。汛期河道清淤作为一项主要的防灾减灾工程,不但关乎防洪体系的有效性,更与流域生态保护、水资源利用紧密相连。我们将围绕清淤差事的必要性、技术方法、生态平衡及长效治理展开讨论,揭示这项“看不见的工程”如何成为守护江河安澜的根本屏障。
河道淤积是自然与人为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泥沙沉积、垃圾堆积、水生植物过度生长等要素会导致河床抬高,过水断面缩小。以长江中下游为例,部分河段年淤积量可达数千万立方米,相当于在河道中筑起一道“隐形堤坝”。当汛期来临时,淤积河道会显著降低行洪速度,迫使水位异常上涨,加剧堤防压力。2020年鄱阳湖流域超历史洪水期间,专家分析指出,部分支流因长期未清淤,泄洪能力下降约15%,直接扩大了淹没范围。
清淤工程通过机械或人工方式移除沉积物,恢复河道设计断面,其价值体如今三方面:提高单位时间过水量,降低同流量下的水位涨幅;减少漩涡和紊流对堤岸的冲刷;改善水体自净能力。统计显示,经过系统清淤的河道,汛期水位可降低10-30厘米,这对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意味着数百平方公里国土的安全保障。
现代清淤工程已从简单“挖沙”进步为多学科融合的系统工程。干挖法适用于可断流的小型河道,采纳挖掘机直接作业;湿挖法则通过绞吸式挖泥船实现水下作业,如太湖治理中采纳的环保绞吸船,日均清淤量可达5000立方米。新兴技术如声呐测绘可精准定位淤积点,无人机巡查能动态监控清淤效果,这些技术手段大幅提高了工程效率。
生态保护是清淤差事的核心原则。江苏洪泽湖的“生态清淤”实践颇具示范性:采纳低扰动设备保护底栖生物,避开鱼类产卵期施工,淤泥经脱水处置后用于堤防加固。这种模式实现了“清淤积、固堤防、复生态”三重效益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富含有机质的淤泥经无害化处置后可转化为绿化用土,北京凉水河治理中就曾将30万方淤泥资源化利用于园林建设。
清淤工程的效果维持需要配套治理举措。珠江三角洲推行的“轮疏制度”值得借鉴,将河道分为若干区段,按淤积速率制定3-5年的轮疏周期,配合日常保洁机制。这种模式既避免财政资金突击投入,又保持河道持续畅通。智慧化治理平台也逐步普及,如浙江建立的“河长制信息系统”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传输水文数据,智能预警淤积危险。
公众参与机制同样主要。湖南湘江流域开展“民间河长”行动,动员沿岸居民举报倾倒垃圾、非法采砂等行为。数据显示,该举措实施后河道维护成本降低40%,证明社会共治能有效延长清淤工程寿命。流域综合治理理念正在普及,将清淤与湿地修复、植被缓冲带建设同步规划,从源头减少泥沙入河。
当前清淤差事仍面临诸多挑战。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地区清淤周期过长,如黄淮海平原部分县级河道平均8-10年才疏浚一次;机械作业对底栖生态的扰动尚未完全化解;跨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作用整体效益。针对这些疑问,需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,推广生态工法,强化流域协同治理。
未来清淤技术将向智能化、精细化进步。上海正在试验的“清淤机器人”可识别并分类水下杂物,荷兰研发的“动态清淤系统”能根据水流自动调节作业强度。这些创新将推动清淤工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。更主要的是,伴随“海绵都市”理念推广,通过增强土壤入渗、建设滞洪区等综合举措,有望从源头减少河道淤积压力。
汛期河道清淤看似只是挖掘泥沙的简单劳动,实则是融合水利科学、环境工程、智能技术的复杂系统。它既是为江河“疏通血脉”的急救术,更是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。只要将工程举措与生态智慧相结合,短期整治与长效治理相衔接,才能筑牢防洪安全底线,实现“水清、河畅、岸绿”的可持续进步目标。